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2011年團員心得] 汪祐德




感謝給予我們協助的企業或個人
感謝陪伴我走過這一切的夥伴、老師、家人
這一年,我們不追女孩
  這一年,我們一起在非洲大陸的土地上
  追風 追鼓聲 追世界
2011.8@Ghana
二零一一年的八月,在台灣是個炎熱又忙碌的日子,論文結束也正式宣告我的研究生隨之結束,同時,這也表示迦納的非洲之旅也將起飛。從一零年的九月開始,籌備了幾個月,經過規劃、討論、募款等等過程,曾經一度停擺,而如經我們順利地搭乘將近一天半的飛機,經香港、曼谷、衣索比亞,最後降落在迦納阿克拉機場,腳下踩著非洲大陸的土地,空氣中沒有我腦中想像應該要有的味道,但是確實,我們成為了異類,應該說是「非黑皮膚」的少數人。短短的幾天中,我們與小朋友在教堂分享知識,與當地人互動互助,學著如何去與世界溝通。我們踏過迦納的海灘,走入迦納的雨林,擁抱迦納人的笑容,握緊他們的小手看迦納。
在這之中,我們幫助ICT的教學,與小朋友與當地人互動的過程中雖然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與溝通障礙,但是他們的笑容總是化解了文化的隔閡、語言的藩籬,一個擁抱打破了彼此的鴻溝,為我們在做相關服務的時候,給予正面向前的力量。我們看到了迦納人的熱情與奔放,看到迦納人對於生活的態度與精神,當然,也看到電影血鑽石中的”This is Africa”,這就是非洲,這就是我所看到的非洲,雖然有貧窮,有欠衛生,但是這裡充滿對生命的堅持與對生活的努力,值得我從中學習。
在迦納生活的幾天中,我們進入了他們迦納人生活的行為模式中,大夥利用收集雨水或是從井裡舀水而得來的三桶比較乾淨的水,洗一個沒有蓮蓬頭也沒有熱水的澡,水瓢是我們洗澡和刷牙的最佳利器,大家晚上討論時,還要比一下誰用的水少。除了洗澡外,上廁所也是一大難題,由於當地取水相當不易,又沒有水塔之類的蓄水設備,所以經常是沒馬桶可上,隨處可以看到大人小孩就在路邊方便起來,好一點情況就是有馬桶沒水沖,有水還要小心翼翼地節省使用,否則晚上就沒水洗澡了。而當地的公廁也稱之一絕,只用水泥牆當作隔間,而進去裡面可以發現甚麼都沒有,連個溝渠也看不到,上廁所就是在裡面直接隨便找塊地,所以地上常常充斥著排泄物,令我們團員大開眼界。也由於當地的水資源匱乏,不用考慮有自來水這回事,當地的小朋友都會從教堂的井水裡,舀一桶水起來,然後嘴巴湊過去水桶邊緣,直接飲用,這畫面對於我們生長在台灣的孩子看來,這種衝擊力使我很難將眼神移開,這是多麼難以想像的就出現在我面前。而我們對於井水的包容力還沒有到達可以生喝的海納百川,因此我們都是買袋裝水來喝,有時候覺得袋裝水味道怪怪的時候,我們就自己挑腰包買點迦納的豆奶或是迦納可樂來解渴,從生活環境的不同,使我感受到甚麼是非洲的第三世界,而我們台灣又是多麼令人珍惜。
在當地可以發現,文化的不同使我們彼此看待事情的角度有所差異,由於這樣的文化衝突,讓我們在與當地工作團溝通時,出現層層困難,而語言的不同更是必須克服的一大問題,在這樣的磨合過程中,確實會消耗大家的信心與衝勁,但是走過這些過程,會發現這些必經之路都讓我們對看待事情的視野更加寬闊。文化的不同表現在每個細小的面向,像是待人的態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較於我們對人較溫和含蓄,迦納的夥伴表現就相當直接,高興與不悅很清楚的就顯現在表情與肢體語言當中,而我們也很容易就察覺這樣氣氛,而隨著時間將我們融入到當地的文化時,我們對於這樣熱情的擁抱、直接的溝通也漸漸習慣,並知道如何去面對。
坐在車裡,經過他們的道路可以發現,除了首都阿克拉之外,大部分的城市都不太能拿來跟台灣的城市做比較,而不管是在阿克拉或是其他像是第二大城庫馬席以及前首都所在地-海岸角,交通都是相當擁擠,尤其是在阿克拉地附近,路上紅綠燈少之又少,或許是不想要有路燈,可以省電的關係,許多的十字路口都被圓環所取代,而因如此,所有的車都被塞在圓環上,而到了市區就是完全地動彈不得,許多車寧願走旁邊的紅土路抄捷徑,也不願塞在柏油路上。而當地的大眾交通工具屈指可數,沒有公車或是火車,大家最常搭乘的是戳戳車,有點類似台灣的九人座廂型車,只是在台灣可能只會坐九人,在迦納可能可以坐超過一倍的人數,畫面很難想像吧,我曾經在教堂門口看見一台戳戳,在滿了來教堂上課的孩子,一個坐椅上坐著一個大一點的小朋友,腿上再坐一個小一點的小朋友,就這樣,一台車塞得滿滿滿,沒有所謂的安全帶,也沒有時速限制,就像我們由阿克拉開車到海岸角的清晨,沙漠狂飆的風塵吹打著我們昏昏欲睡的迷濛,道路兩旁的景象消逝而過,宛如坐入時光隧道,正前往著未知的國度。
在首都附近的每個大路口或是收費站與檢查哨,處處可以看到男男女女正在旁邊等待,當前方路口亮起紅燈車輛紛紛停下時,這些男女老少頂著頭上那又大又重的盆子或箱子沿車叫賣,甚麼東西都賣,只要想得到的都曾經在我們的車窗出現過,有袋裝水、長條土司、地圖、冰棒甚至是蝸牛,這些都讓我大開眼界,就跟在台灣賣玉蘭花一樣,太陽在頭頂上向他們殘酷的示威,而拒買者的臭臉並沒有摧毀他們的生存信念。在迦納,首都的人可能以勞工為主,那加上路邊攤或是頂上族的商業行為,而到了鄉下的城鎮,農業的活動才漸漸觀察得出來,而牛於當地的農業技術不發達,土地的利用相當草率,雨林的過度開發就是肇因於此,藉由舉辦一些跟農民的論壇,期盼發揮小兵立大功的精神,將不斷退縮的雨林找回,雖然種樹是一件長長久久的等待,但是一小步總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我們對於ICT與雨林的付出,可以慢慢發芽茁壯。
在今年夏天的迦納,我們跟非洲小朋友一同分享知識,一同學習OLPC,一同微笑跳舞,與當地人一起打樁播種,一起吃怪異食物,一起奔飿在非洲的土地上,在海岸角的陽光沙灘上,聽著鼓聲在空氣中迴盪,映著迦納與台灣的腳印,還有你我懷抱著那份最初衝動與悸動的心跳聲。一個故事,紀錄一個走過的歷史,今天,這個故事從我們說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