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熱情的中庸之道

算一算,今天剛好是來到迦納的一周紀念日,我們現在位於Cape Coast,是一個古時用來出口非洲黑奴的海港城市,是西方國家現今通往西非的門戶之一。雖然來到了這個具有歷史傷痛的城市,但還是不能忘懷在Winneba生活的種種,尤其是當打開水龍頭,發現流出來的水是黃褐色時,那種情緒真是五味雜陳呀!

在Winneba,我們可以自由地與當地人交談、交朋友,自由地走路回家,自由地買東西,自由地跟路人say hello。這些自由曾經讓我以為我已經夠了解迦納了,以為我可以獨自生活在迦納了,不需要當地人陪同,也可以自給自足。但再怎樣也不會想到,這些信念在我出發到Jukwa時,開始一一崩解。

Jukwa是一個小鎮,大概幾千人的人口,農業為其主要生活型態。穿梭在Jukwa小巷中,不時會看見雞群、山羊群、綿羊群到處覓食,偶爾還有幾隻小貓會探探頭出來,相對地,狗在這邊較不常被看見,應該算是稀有動物吧。與Winneba比較起來,Jukwa比較鄉下一些,手機、網路都較不普遍,不過整體來看,倒蠻像台灣的鄉下地方,到處都可以看到玉米田,棕櫚樹田,還有樸實可愛的農民以及小孩們。
父親為農家出生的我,逢年過節時常舉家開車回到台灣鄉村,與叔叔伯伯們團圓。我還依稀記得,在每次的路途上,高樓大廈沿路逐漸稀少,取而代之的是綠油油的農田以及蔚藍的天空。由於兒時的這些經驗,使得我對這鄉下地方產生了莫名的親切感,讓我好想了解這邊農民生活的一切。

或許是中國古代聖賢們要我體會中庸之道吧,在我最Open my mind的時候,教了我一堂課。在我熱切地分享我隨身物品給迦納大朋友時,面臨差一點丟了手機的危險。原以為自己碰到的是較特殊的案例,沒想到同樣情形竟然也發生在其他團員們當中。當我們被圍在小孩子堆裡,聽到不是天真的笑聲,而是幾句不像是他們會說出來的話:「我想要你的手機」、「你可以給我什麼嗎?」、「我想要這個手電筒」,這些聲音聽在我耳裡顯得格外刺耳。

這種被要東西經驗不禁讓我深思,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養成會向陌生人要東西的習慣?是以前外國人的慷慨經驗嗎?還是說他們認為志工就是要給予實質的物質幫助?還是說目前為止還是個案,其實這現象並不普遍?我能否把這經驗放大到整個迦納,甚至到整個非洲呢?

我必須承認,這次的經驗削減了不少我對迦納人的熱情。遇到陌生人時,開始會像在台灣一樣,本能性地先築好一道圍籬,戴著面具,保持警覺心,先聽聽看對方的來意。不再隨意地分享自己身邊的物品,告知自己住的地方。甚至當對方問起你叫什麼名字時,從什麼地方來時,我也會不自覺地考慮,當我說出來時,會不會有什麼未知的風險。一整天下來,我發現,在這裡,我比以前的我還更像外國人,我還是沒融入迦納的生活,我還是不了解這個非洲國家,我還是以前的我,甚至多了些冷漠。

【Lance 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